傅莹的父亲不是傅作义,傅莹的父亲叫阿民,是蒙古族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学生,曾官至新中国内蒙古军区宣传部副部长。在父亲的教导与家庭氛围的熏陶下,傅莹从小就热爱读书。阅读的爱好,训练了她缜密的逻辑,也培养了她独立思考的能力。 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后,父亲蒙冤入狱,傅莹的读书时光也被打碎了。1973年,傅莹作为工农兵学员数学以满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,她所学专业是英语,第二外语是法语,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,她又学习了罗马尼亚语。
傅莹外加生涯简历
1992-1993年参加联合国在柬埔寨的维和工作。中国第一位参加维和的女性。1993-1997年在外交部亚洲司工作,任副处长、一秘、参赞等职,主要负责亚洲多边合作和东盟事务,先后担任综合处处长、亚洲司参赞,主管综合调研、亚太安全、东盟事务等工作。1997年出任驻印度尼西亚使馆工作。1998年出任驻菲律宾大使,当时45岁,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女大使,也是第一个少数民族女大使。2000年出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。2003-2007年3月任驻澳大利亚大使。2004年,她又出任驻澳大利亚大使,大使任上的三年,是中澳两国关系史上最好的时期。2007年4月,傅莹出任中国驻英大使。2007年4月-2010年3月任中国驻英国大使。 2009年12月任外交部副部长。2010年1月,傅莹升任外交部副部长,主管的是亚洲地区、边界与海洋事务等,包括处理南海和东海主权争议。
在多年外交生涯中,她被称为“中国最美外交官”,被外国元首赞为“最能清晰传递中国声音的使者之一”。“她接受国外媒体的采访,仪态高雅,穿着极有品味,说起话来声线很柔,但又绝不拖泥带水。”对于自己的外交策略,傅莹自述:“公共外交要实事求是,要早说话,要多说话、说明白话。”她擅长发挥女性优势,经常以自己细腻和丰富的感性体验,缓和在外交辞令中可能出现的那些剑拔弩张的局面。